留言板  
回覆此篇留言 回到留言板 | 管理者
我要留言:
8986) IP記錄  Mozilla/5.0 (Macintosh; U; Intel Mac OS X 10_5_6; zh-tw) AppleWebKit/5  Instant Messenger 
文淑 
地點:
台北週五班
星期三, 三月 3, 2010 12:56  回覆

教授、各位學長姊、同學大家好

經過漫長的寒假,希望大家都獲得充分的休息與充電,並且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展開又一個元氣滿滿的新開始!

一如往年,我的農曆春節是在老家「恆春」渡過的。恆春在哪裡呢?相信大多數的人都看過前陣子很熱門的國片「海角七號」,或至少略知一二。沒錯,那部電影敘述的地方背景正是我的老家,恆春。

這兩年,因為電影拍攝的緣故,恆春的知名度急升,吸引大批外來觀光客湧入,鎮上也增加許多因應電影而來的周邊商店及景區,例如:馬拉桑小米酒(其實它的原產地在南投信義鄉)、幸運項鏈、「阿嘉的家」等電影場景。鎮上的大街小巷也規劃成更適宜觀光的街道設計:介紹歷史文化的樓牌、月琴形狀的路標……等等。

對於鎮民而言,這些變化不飭為一個新的生活轉機,令恆春半島在長久為人熟知的自然觀光之外,又多了一層值得探索的人文內涵:最著名的大概就數那位彈月琴唱「思想起」的老人—陳達。其實,在大家所認識的那個月琴老人形象背後,可是隱含著恆春近百年來複雜的人文背景呢!因為地處偏遠,恆春長久以來一直是政權的三不管地帶、也曾經是罪犯的流放之地。直到沈葆楨(對!就是那個清朝人)在一七八九年在恆春設縣管轄,援用古名「瑯嶠」,並搭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及城牆,便於區隔內外、以利管理。

(瑯嶠:排灣族語音譯,蘭花、鯊魚或琉球的意思,目前不可考)

但是,在設縣之前,恆春一直是多族群共居、通婚的形態:平埔族、排灣、阿美、魯凱、客家、福佬,各個不同文化、風俗的族群在經年累月的共處之下,發展出恆春獨特的多元融合風貌,而最具代表性的恆春民謠「思想起」,也就是這多元融合文化下的產物。作為一首沒有固定歌詞、旋律的民謠,思想起在不斷的傳唱過程中,因為不同的演唱者、演唱環境而時有不同的變化,除了可以在旋律上分析出福佬歌謠、台東阿美族、恆春當地平埔調的影子之外,也可從流傳下來的歌詞採集文本一窺先民生活風貌。

(很難想像一首沒有固定旋律、歌詞的歌謠嗎?其實也很像現在到處流傳的八卦,一個人一種說法,但都是同一件事~哈哈!)

我在十二歲之前都是在恆春渡過的,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不大懂事,但長大之後才慢慢發現,其實童年經驗或感受,一直是那個強烈影響著自己的根源,即使在懵懂的成長過程中並不自知—甚至到現在也仍然不甚了了,那塊土地、那些記憶到底給了我什麼?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之所以為現在的我,是從那個地方「生發」出來的,帶著父母的血液、以及世代先人的臉孔與生活慣習。

搬家後的十多年來,幾乎一年只回恆春一次,更直接感受到這個小鎮愈發快速的變化。就像前面提到的,它更繁榮、更進步了;但另一方面,或許基於個人情感、也可能鑒於其他觀光城鎮的命運,當我看到小時候遊戲的街道搖身變為所謂的「恆春老街」,其實是陌生感遠大於熟悉的,美則美矣,但總有種流於淺薄的失落—當然,我可能有點太小孩子不知好歹了,我媽大概會念叨道:「大家也還得要生活啊!」

我還記得,教授在第一堂課就對我提及我的站姿不良,她說:「沒關係,因為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軀體,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妳硬折過來,慢慢練習就會自己矯正回來了。」我一直記著這句話—在跟不上腳步的時候、學新動作的時候、慢慢熟練的時候,在這許許多多或挫折或順遂的時刻,盡量靜下心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雖然我還是個舞齡尚淺的入門小學妹、也還談不上技巧云云,但光是這些對身體的觀察,已令我受益匪淺(先謝謝教授了!)。

我想,無論是人、或者城鎮,必定都因為其獨特的發展背景,才得以呈現今日的樣貌,佛拉明哥並不因為動作比劃正確就成,而是如同教授一再強調的,從血肉身體、由內而外展現的精神和身體姿態;而對於那些具有寶貴文化資產的城鎮,或許也應該給予時間、空間,才能得到真正久遠的進步。

哈哈,好像太嚴肅了,還是很歡迎大家來恆春玩,這裡真的是很美的地方!
不過,在這之前,我更期待幾天後的開課,好期待跟大家一起跳舞啊~
留言內容:
訪客姓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