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回覆此篇留言 回到留言板 | 管理者
我要留言:
12695) IP記錄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SV1)  Instant Messenger 
許芳榕/蘇妙茹/郭聿娟 
地點:
台南女中
星期二, 一月 4, 2011 08:45  回覆

華麗的死亡之舞–鬥牛

壹●前言
地處南歐的西班牙,充滿熱情與活力,以鮮血歌詠生命的鬥牛,便是在此能量下孕育而生。鬥牛是一種值得推廣保存的傳統文化,甚至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靈感泉源,美國海明威曾說:「鬥牛是一種勇於面對死亡的藝術」,而西班牙人認為鬥牛是一種冒險的藝術,以死亡為賭注;在鬥牛士的華麗戰袍與牛隻散發的野性蠻力交手下,儼然,是一場生命之舞的演出。
以下我們將以西班牙國粹-鬥牛為主題,闡述它的起源、發展、發源地以及舉辦季節和勇敢鬥牛士精采的鬥牛表演過程。

貳●正文

一、鬥牛的起源及發展
鬥牛源於西班牙南部的安達路西亞,但其由來則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在西班牙古代的宗教活動中,當時為了奉獻祭品給神,因此有這種鬥牛的活動;也有一說法則認為鬥牛是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半島時帶到安達魯西亞地區,後演變為人與猛獸摶鬥,以表現力量與勇氣的一種儀式。十三世紀阿方索國王正式下旨,將原本殺牛的儀式變為表演,成為一項貴族活動。西元十六世紀成為貴族間廣為流傳的活動,連當時的國王Carlos I都曾親自下場鬥牛,慶祝王子誕生。西元十七世紀更有人寫下了《鬥牛的規則》〈Reglas de torear〉一書,初步確立了鬥牛的一些規則。十八世紀後,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認為鬥牛太過野蠻,不願見貴族白白犧牲生命,鬥牛漸漸脫離貴族圈而進入平民生活,甚至出現職業鬥牛士、鬥牛士學校。直到今日,鬥牛仍為西班牙重要的表演活動,舉凡鬥牛的舉行時間、儀式、方法到鬥牛士的服裝,都十分考究。〈註一〉

二、發源地
西班牙鬥牛文化的發源地,矗立在懸崖峭壁上的隆達(Ronda)城,除了深富意義的鬥牛傳統之外,最令人讚嘆的莫過於建於十八世紀時,橫跨於深谷之上,連接新舊城區的新(Puente Nuevo)。沿著橋的另一頭走,就能走到始建於1785年、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Plaza de Toros),可惜鬥牛場已無鬥牛活動,現在已改建為鬥牛博物館(Museo Taurino),陳列著英勇鬥牛士的鬥牛服飾,及各種鬥牛的照片與海報等文物。(註二)

三、鬥牛表演的過程
每場表演共有三位鬥牛士,每位鬥牛士需鬥兩頭牛,鬥牛士與六頭牛依序出場。鬥牛士出場的順序則依資歷安排,最資深的鬥牛士負責第一場和第四場,最資淺的則負責第三場和第六場。鬥牛一開始,首先是pasodoble 進場式。由身穿十七世紀黑絨官服的前導者,騎馬領隊引導三位鬥牛士進場,隨後是見習鬥牛士副手,以及各鬥牛士所屬的幾位短札手(banderillero)和騎馬長矛手(picador)。最後出場的是其他工作人員,如帶騾群拖牛的騾夫(mulillero),負責鏟平沙土整地的沙伕(arenero),及引導騎馬長矛手的monsabio。
當號角響起,鬥牛從木柵欄裏衝出,首先由鬥牛士(matador)及其二位助手,手持一面為粉紅色,一面為黃色的披肩,來與牛隻舞鬥。隨後進場的是在馬上的長槍手,馬匹身上穿戴有厚厚的護甲,騎士的馬蹬也是為了防止牛角頂刺而設計。長矛手用長矛頂刺牛,以減緩牛的動作及體力,並試圖糾正牛的姿勢以減低鬥牛士鬥牛時的危險度,消耗牛的體力,並讓鬥牛士(matador)從旁觀察牛的習性。接下來登場的是兩名短札手,他們雙手各持一標梭標上場,準確地將彎勾的梭標刺向牛的肩部,這般行為不僅要有非凡的勇氣,更需高深的技術。中標後的牛深受劇痛,脾氣更是難以控制。最後一階段是整場表演的高潮,真正的鬥牛士(matador),終於披掛上陣,鬥牛士上場後並不急於將牛置於死地,而是開始一連串華麗的表演,高傲的鬥牛士一左一右地甩擺著紅色的斗篷,流暢的身手,乾淨俐落地將牛來回弄,而牛早已因失血而顯露疲態,卻能奮力與鬥牛士一搏,當時機成熟時,鬥牛士便取出斗篷旁的劍,一舉朝牛的頸後心臟的位置刺去,再由助手割牛的頸動脈,之後這一回合才告一段落。依照習俗鬥牛士走向大會主持者,請求准許屠牛,鬥牛士可選擇將此榮譽獻給在場的一位人士。之後鬥牛士在胸前劃十祈禱平安,將黑色帽子往身後一扔。鬥牛士的獎賞由主席裁定,授與一隻或兩隻牛耳,如果觀眾認為鬥牛士表演不錯,則會手持白手帕,不斷揮舞,甚至將鬥牛士扛起,繞場一圈,從正門出去(註三)
附帶說明的是,鬥牛士刺殺牛有一定的時間和次數的限制,如果超過二十五分鐘或鬥牛士三次入劍都未能刺中刺死牛,則主席將通知鬥牛士,終止刺殺。這種情況下,此牛將被當作神牛,不再殺戳,直至其老死後埋葬,亦不可食其肉。(註四)

四、鬥牛士
以生命為賭注,展開一場人牛之間,運氣與技術的考驗。這是交織著信仰、傳統、汗與血的鬥牛藝術。
01. 介紹
在西班牙,鬥牛士的地位十分崇高,聲望甚至高過明星、政商名人。在全國各地都有專門培育鬥牛士的鬥牛術學校。成為一名鬥牛士是許多西班牙年輕人的夢想。
02. 服飾
目前,鬥牛士的服飾是傳承十六世紀的鬥牛士的服飾。鬥牛士的衣服一般為耀眼的大紅色,據說可以達到使觀眾興奮的作用。另外,服飾擁有很亮麗的銀或金色嵌條裝飾,十分悅目,特別是在陽光之下。(註五)
03. 頭飾
只有主鬥牛士的頭上有一個裝飾性的頭飾,這也是傳承於十六世紀的傳統,因此久而久之,這個傳統被固定下來,成為主鬥牛士的身分象徵。雖然現在人們都已是短髮,但仍有一個黑色的象徵性的髮髻在頭上。
04.等級
鬥牛士按等級可以分為見習鬥牛士和正式鬥牛士。按規定,見習鬥牛士只可鬥三歲以下,一般為二、三百公斤的牛,只有正式鬥牛士才可鬥五百公斤左右的牛。例如著名鬥牛士胡利,也已刺殺百餘頭牛。另外還有女鬥牛士和小鬥牛士,西班牙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一直是有女鬥牛士的,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即被禁止,但近十年,又開始恢復起來,據說著名的女鬥牛士已有刺殺八十多條牛的紀錄。(截止2000年底)。
05.工具及武器
鬥牛的工具經歷了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因為從最初的騎馬用長矛鬥,到增加了危險性和觀賞性徒手短劍鬥,工具也隨之變化。現在一套完整的工具包括:一把長矛、六支花鏢和四種不同的利劍,以及一把匕首。
06.鬥牛之父
第一個將鬥牛變成一種執業的是羅梅洛(Romero),他在年幼時即已顯露出與常人不同的特質,他非常喜歡鬥牛。當時隆(達Ronda)地區的鬥牛士知道他的興趣後,就傳授他鬥牛的技巧,不久後即成為著名的鬥牛士,並開啟了「Romero王朝」。祖孫三代六人都是鬥牛士,其中又以第三代的Pedro Romero表現最傑出,被視為現代鬥牛之父。1771~1799 的廿八年間,Pedro 共計殺了5600 頭牛,而且
全身而退,至今仍無人出其右。(註六)

五、牛
西班牙兇猛的鬥牛是一種兇暴,野性未馴的動物,多少世紀以來,牛的血統和系譜都在嚴格的保護之下,以維持純正和特質。鬥牛好鬥的本性並非訓練而來的,這種食草動物生下來就具備這種攻擊任何移動物以及向強者挑戰的特質。事實上,就是因為牛的精選血統所帶給天賦的勇敢、高貴以及傲慢的舉止,得以免於
淪入屠宰場,且享受幾乎為羣儕所羨慕的生活。做為一條血統純正的猛牛,真是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長大,但是他面對最後的測驗,也就是登臨鬥牛場上之前,也只能享受四到五年的草上悠遊歲月。

六、鬥牛的季節
塞維亞─夏季從下午七點開始,春季和秋季是從下午五、六點開始,每場大約兩小時。
西班牙鬥牛季─於三月十九日瓦倫西亞火節拉開序幕,直到十月十二日薩拉哥薩的比拉爾祭為止。馬德里鬥牛季─從五月十五日聖伊西都羅節到六月初左右。(註七)

七、鬥牛與藝術
很多人認為鬥牛是一種華麗藝術的呈現,如《MOOK》中就提到:「任何稍具美學感知能力的人,來到了鬥牛場,一定能感受到鬥牛表演的藝術美。不論其是否喜歡整體的表演,他或多或少都能了解鬥牛的深層意義,對其表演方式及色彩深受感動。只要張開雙眼即能接收到這種異乎尋常的美,一齣嘲弄死亡、別具風格
的芭蕾舞劇。」(註八)支持鬥牛活動的文人、藝術家在其各自領域中為文介紹及寫作詩歌、戲劇作品;以畫筆畫出以鬥牛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以攝影機拍攝以鬥牛為題材的藝術電影,
成就了不朽的藝術,如畢卡索、哥雅、海明威等藝術家。總之,鬥牛與西班牙歷代藝術家的關係,密不可分,西班牙文化工作者對鬥牛的記憶,亦不曾間斷。(註九)

八、Q&A
01.那些鬥牛被刺死之後?
會送去清理屠宰,稱斤論兩賣給肉販或餐廳拿來做盤中佳餚之用,而牛尾牛鞭則拿來燉湯,一點也不會浪費,至於鬥牛士拿到的牛耳,那是代表鬥牛士所得到的獎賞,無法長期保存,所以是沒辦法收藏的。
02.為什麼鬥牛要用紅布?
喜歡看鬥牛的人都認為凡是紅的東西都會使牛生氣,並會趨前來攻擊 ; 因此鬥牛士必須有一件鮮紅的斗逢來招引牛,同時他必須用熟練的技術耍弄那塊紅布。其實如果鬥士用一塊白布、黃布或綠布,甚至一塊黑色的布,他照樣可以鬥牛,與用紅布鬥完全沒有兩樣,因為牛類根本沒有辨別顏色的能力。那麼招引牛前來
攻擊的因素是什麼呢?那是斗逢的搖動,而不是斗逢的顏色,隨便用什麼東西在牛的面前搖晃,都會使他興奮,由於牛不能辨別顏色,如果使用一塊白布或白色斗逢來招引它,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反應,因為牠可以看得更為清楚。(註十)

參●結論
在臨海的伊比利半島下生活的西班牙人,有著狂野的天性,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文化,其中以鬥牛最具代表性,成為西班牙國粹,融入了人民的生活中。它不只是一種傳統祭祀儀式,更突顯了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呈現在西班牙的歷史、文化及美術作品中。雖然在鬥牛過程中,牛隻遭殺的血腥場面,受到許多保護動物團體的質疑和反對,但仍有許多支持者認為這是西班牙的文化資產,應給予保存,其實這兩派都有他們想要傳達的理念,誰對誰錯,也難以定論,只是文化的傳承固然重要,但牛的生命又何嘗不是呢?

肆●引註資料
(註一)《個人旅行─馬德里與安達路西亞》蕭慧鈺著。太雅生活館出版。2003

(註二)《知性之旅─西班牙》余欲弟、王同禹譯。英文雜誌社出版。1992
《品味旅遊─西班牙》平雲著。皇冠叢書出版

(註三)《個人旅行─馬德里與安達路西亞》p.34、35、36。蕭慧鈺著。太雅生活館出版。
《知性之旅─西班牙》p.283。余欲弟、王同禹譯。英文雜誌社出版。1992
《品味旅遊─西班牙》p.20、21。平雲著。皇冠叢書出版。

(註四)《自遊自在西班牙》p.16。牟秀英朱月華陳昱安著。MOOK出版。2003

(註五)同(註四)p.15

(註六)同(註二)

(註七)同(註一)p.29

(註八)《鬥牛與文化》

(註九)同(註二)P.283

(註十)同(註四)p.15
留言內容:
訪客姓名:
密碼: